close
忙碌的生活,往往會讓自己的心靈變的更加的空虛,彷彿生活除了工作就是家庭,沒有私人的空間
,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。所以為了讓這樣的情況變少,我覺得可以多看一點書來充實一下自己。
最近在網路上看到了食不由己:揭露科學家、政客及商人如何掌控你的每日飲食 ,覺得內容很不錯,雖然價格不貴
但還是習慣性的比價一下
,後來找到了在博客來賣的食不由己:揭露科學家、政客及商人如何掌控你的每日飲食 價格看起來粉優惠,所以就直接下單將
食不由己:揭露科學家、政客及商人如何掌控你的每日飲食
買回來看喔。
和我一樣對食不由己:揭露科學家、政客及商人如何掌控你的每日飲食有興趣的朋友,提供給你們網頁參考看看喔。
食不由己:揭露科學家、政客及商人如何掌控你的每日飲食
商品網址: http://www.books.com.tw/exep/assp.php/readgirl0001/products/0010636944
商品訊息功能:
商品訊息描述:
你以為吃進肚子裡的食物是自己的選擇,
但其實,這些選擇大多是人為操作的結果!
科學家、政客、商人刻意製造恐懼來操控大眾對食物的選擇,甚至從此改變飲食的型態。
自19世紀以來,化學防腐劑從現代科學的奇蹟搖身一變成了毒藥;全脂牛奶的價值像鐘擺一樣搖擺不定;優格經歷了巔峰時期、跌落谷底,最後又敗部復活;加工食品原先是大眾的健康新選擇,後來卻成了缺乏營養的食品;人造奶油從對心臟有益的食品,變成了阻塞動脈的元兇……
本書揭露在各種健康新知、營養建議的背後,究竟有多少科學根據?又有多少權勢利益的糾葛?又是誰能從中獲利?
19世紀,諾貝爾獎得主聲稱「優格」是可延年益壽的菌種,人們開始風靡優格;
1915年,美國化學家訂出一連串的維生素名稱,於是掀起一陣維他命狂熱;
1930年,英國官員研究出有機食物的現代健康概念,天然食物成了文明生活主流;
近年來,醫學證實高膽固醇會致命,因此自然又健康的地中海飲食法逐漸受到推崇。
至今為止,我們仍會盲從各個醫學組織的研究報告:
●雞蛋是好的蛋白質來源,還是會導致膽固醇過高?
●紅酒對心臟有益,卻對肝臟有害?
●食品添加劑和加工食品,真的會害死人嗎?
●維生素真的是保命仙丹,吃了百病不侵?
●體質真有酸鹼之分?酸的食物吃進肚子裡會變成鹼性?
舉例來說,現今大多數人都認同、甚至習以為常的酸性體質說法,很有可能是來自一九二○年代興起的酸中毒恐懼!甚至認為吃太多酸性的食物,體質就會變酸。
但,這是真的嗎?
事實上,酸中毒是一種罕見疾病,較常發生在糖尿病患者身上。
一九二○年代,美國化學家麥寇林(Elmer McCollum)因為不滿自己在維生素方面的研究沒有受到諾貝爾獎的重視,想保全自己健康權威的地位,而大肆渲染酸中毒的可怕,並將之與胃酸過多關聯在一起,歸罪飲食中攝取太多酸性食物,會引發慢性疲勞,甚至高血壓、腎臟病、壞疽、中風等疾病。
接著,他又為了避免一向關係密切的柑橘果農的生意大受打擊,提出了吃起來帶酸味的食物,進到胃裡反而會變成鹼性的說法。而真正會引起酸中毒的食物是肉類、澱粉、乳製品等。柑橘果農趁機力推自家產品可以防止酸中毒,即使日常飲食中不得不攝取肉類、澱粉也只要吃幾顆柑橘,就可以中和掉體內的酸毒。
酸中毒的恐懼延燒到一九三○年代,才經科學實驗證實是無稽之談,但吃太多酸性食物有礙健康的觀念已經深植人心。
諸如此類的案例在歷史上不勝枚舉。現代科學化、工業化和全球化的力量,結合了「雜食性動物的兩難」,導致大眾無法擺脫對食物的恐懼,進而讓每日飲食淪為學界、政界及商界的獲利工具!本書由歷史學家哈維?利文斯坦針對食物歷史的進程,提出大眾在不同時期對於食品的恐懼和擔憂。從加工食品、基因食品到天然食品,一一揭露這些食安問題背後的真相。
名人推薦
●飲食文化專家焦桐推薦
各界讚譽
●英國《衛報》
在這部引人入勝又深具重要性的著作中,詳述了美國人對食物愛恨交織的關係……關於食物和健康的問題,沒有絕對的解答。作者主張科學家和記者在告訴大眾如何攝取食物時,應該要格外謹慎。
●《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增刊》(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)
假如我們吃的東西代表了我們的生活態度,那麼昨天很愉快地吞下肚的食物,今天卻教我們感到害怕,這又代表了什麼呢?……書中提到許多公共慈善家及敗德的企業經營者。儘管這兩者之間的分際往往不是那麼清楚。
●《經濟學人》雜誌編輯、《歷史六瓶裝》作者湯姆?斯丹迪奇(Tom Standage)
看過這本書,你便會明白為何對那些食物安全的警示不可盡信(只是不能盡信,完全不信對你可能有壞處)。
●美國知名食譜作家,蘇珊.佛瑞德蘭(Susan R. Friedland)
這是一部饒有興味的紀錄,宣言及反宣言,貪婪與腐敗。讀來令人不忍釋卷,最終改變飲食習慣。
●《The Coffin Factory》雜誌
本書揭露美國食品產業的瘋狂行銷及製造過程,以及政府控管不力及缺乏充分參與,致使那些操控市場的產業蓬勃發展……以及媒體在培養食物恐懼中所扮演的角色……
●加拿大《國家郵報》(National Post)
本書敘述長久以來美國人的營養信念,有如一連串自相矛盾的正統之爭,總是掀起一陣熱潮卻從未持久。一個又一個錯誤的概念起而代之,背後的支持理論卻都令人驚訝地貧乏不足。
●《金融郵報》(Financial Post)
本書最重要的價值是,它讓讀者了解到科學從來就不會與政治對立,畢竟它們利害關係一致。這些聰明又有影響力的人,包括諾貝爾獎得主,怎麼可能會搞錯呢?
●《Choice》雜誌
營養科學精進了幾十年之後,讀者看完本書依然會做出這樣的結論:那些奸商依然控制了人們對於食物的觀感……強力推薦本書。
商品訊息簡述
:
第三章自體中毒
亦敵亦友的微生物:優格現身解圍
病菌以雙線作戰的方式展開攻擊,它不僅侵襲還未送入口的食物,連吞下肚的食物也難逃一劫。病菌戰役的第二道戰線在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交替時展開,引爆點為科學家研究發現,細菌會在結腸內以驚人的速度增殖1。主要提出這項指控的科學家是俄裔細菌學家麥奇尼可夫;他警告世人,結腸中的致命細菌會引發「自體中毒」,也就是身體自我毒害的過程。
麥奇尼可夫在一八八一年已是頗負聲望的科學家,卻因為專制政府迫害猶太人及自由主義者(他兩者皆是)而不得不放棄敖德薩(Odessa)大學的校長職務2。他搬到西西里的海邊,原本在當地研究海星,但是卻發現有害的細菌侵入血液之後,會遭受血液中的白血球攻擊破壞。他因此稱白血球為吞噬細胞,也就是「細菌的吞噬者」。這項研究結果不僅開啟了許多預防疾病的重要新管道,還在一九○八年為他贏得諾貝爾獎。一八八八年,巴黎的巴斯德研究院因此邀他前往任職;一八九五年,研究院院長辭世之後,他受到選拔成為繼任院長。
身為知名研究院的院長,麥奇尼可夫的看法經常受到世界各地媒體的報導,還附上他坐在慣用顯微鏡前面的照片,灰白鬍鬚長長地垂落胸前,一副偉大科學家的模樣。不過,隨之而來的諸多奉承讓他滿足於研究一些尋常主題,而這類主題通常不會受地位崇高的科學家青睞。他發表的一些看法,也不像讓他聲名大噪的白血球研究一樣,有扎實的研究理論支持。尤其是他在一九○○年提出的聲明,宣稱他「發現了幾乎可以無限期延長生命的方法」3。在接下來的七年裡,他自稱不僅發現了導致老化「疾病」的細菌,還找到了「有益又有效」的細菌來治癒老化問題。他表示這種延年益壽的細菌,會在一種罕為人知、名為優格的飲品中滋生4。
食不由己:揭露科學家、政客及商人如何掌控你的每日飲食
商品網址
: http://www.books.com.tw/exep/assp.php/readgirl0001/products/0010636944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